变化的路 变化的我

发布时间:2019-09-23

  以前,我很讨厌道路和交通。

  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是在小学五年级去武汉参加奥数比赛的时候,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,虽然是传统的绿皮列车,对一个孩子来说,却也足够新奇。当时的我,莫说走出省,走出市,就连家以外五六条街的地方,都不曾去过。在坐上火车的当晚,哪怕到了晚上十点多钟,我也依然毫无睡意,在车厢内走来走去,听着列车“咣当咣当”的声音,看着两边卧铺上一个个或躺或坐的人,感觉是那么的新奇。但是由于七月的武汉过于炎热以及水土不服等原因,在那里的一周我过得十分难受,以至于返程时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,但火车的速度并没有以我的意志为转移。来的时候觉得很短的十二小时的车程在返回时竟如此漫长,当初听着很悦耳的“咣当”声现在仿佛催命的钟声一般,不断地侵袭着我的大脑,回程时订的又是硬座,让人无法入睡。在被多种因素又折磨十几小时之后,在下火车看到家人来接我的一瞬间,我再也忍不住,放声痛哭起来。

  从那之后,我就患上了严重的晕车症和对长途交通工具本能的厌恶。从小学到高中,在市区内无论去哪我都是使用自行车代步,绝不乘坐公共汽车。每次家里出去旅游的时候,我也从未参加。

  上大学后,不可避免地需要乘坐长途汽车去上学。从家乡枣庄市到大学所在地济南市长清区,长途汽车大概需要三个多小时,这个时间对一般人来说不算什么,但是对我来说,无异于折磨。我每次都是吃过晕车药,在车上醒了再睡,再醒再睡,晕车严重的时候,感觉车内的空气都快粘稠成了固体,每呼吸一口都有可能直接吐出来。由于这个原因,即使济南离枣庄很近,除了寒暑假以外,我都不会选择回家。每隔半年回家一次,总能看到有新的道路在修筑,新的高架桥拔地而起,旧有的小路被封闭,扩建;有时不开导航,竟不知如何走。让我对这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,产生了些许陌生感。

  毕业后,我第一次坐上了高铁动车。上车前,本以为也是很难熬的旅程,但不思议的是在动车上基本感觉不到列车的晃动,没有“咣当咣当”的响声;也不会像长途汽车一样,在车上会呼吸困难。我看向窗外,不同的景色在以同样的速度向后飞奔,几分钟前还是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,几分钟后就是摩天高楼鳞次栉比的都市景象。意外的,我竟然不排斥这种乘坐的体验,反而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机器猫。这列动车在我心中仿佛时光机一样,压缩了时间和空间,带我去向未知而神秘的上海。

  让我对交通和道路的看法发生彻底改观的在我分配到项目部,亲自前往工地现场的时候。我看到七月的烈日下,各种机器有序开动,工人们热火朝天地进行工作,如同魔术一般,一块块吊梁被放下,一根根立柱被立起。读过再多的宣传报道,都不如亲身看一眼感受来得强烈。那一瞬间,我想起了家乡的四车道马路,想起了大学路上的高速公路,想起了从家乡到上海的京沪高铁。这些或大或小,或长或短的交通动脉,不论我喜欢或者不喜欢,都为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,都是由工人们的汗水和劳动铺就的。四车道的原始马路,只用自行车就能转遍的整个市区固然是我珍贵的回忆;但是不断发展,不断进步,用交通让城市更便捷、更美好,才符合未来的要求。我对家乡不断扩张改建的最后一丝伤感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交通发展的希望和对中国建设者的敬意。

  现在,我喜欢,不,应该说是热爱道路与交通。而且我要用我的笔把这份热爱写出来,把建设者的可敬品质写出来;让更多的人了解公路,铁路等基础设施对国家的意义,以及勤劳可爱的中国建设者们。

供稿:韩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