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9-12-04 |
“这条高架路不声不响就建起来了,感觉是从天而降。”上海宝山区罗店镇居民对家门口这条悄然而成的S7高架颇感好奇。这是三航局建设团队运用模块化施工工艺,快速架起的一条全预制拼装公路。因为采用了“场外加工”与“夜间赶工”相结合的方式,项目建设对附近社区生活影响极小。
“修一条高架路也许轻松,但在这个地方施工却不是一般的难。”三航局S7高架公路项目经理顾君感慨道。S7公路紧邻大型居民区,要在人口密集通过的道路上新建起一条高架,如何“低调”施工成了项目团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。
在传统现浇混凝土工艺下,高架施工不可避免地造成脏乱,产生扬尘、噪音等,给周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。“为什么我们的预制构件只能是些小物件,真正污染环境的‘祸首’立柱、盖梁却不预制了?”苦恼多时的顾君,一次回家看到小孩用积木“搭桥建路”,突然若有所思。
预制工艺自兴起以来,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仅起辅助作用,从来没唱过“主角”。能不能让工程所有构件在预制场内成型?带着这个想法,顾君立即召集团队商讨可行性,会议室里大家用纸盒做模型反复推演,连续几个通宵后,优化完备的方案终于成形,一条全预制高架公路的构想在顾君的脑海里明晰起来。
但是,方案刚付诸行动就遇到了困难。在这以前,预制加工厂还从没有接到如此大体量的订单,一时无法满足施工需求。顾君时常奔波在项目部与预制厂之间,了解到厂方因为技术人手不够,导致进度缓慢。“预制拼装节省出的现场管理人员全都到预制场去帮忙。”顾君领着施工员一头扎进了预制车间里,全程推进预制构件制作。终于,构件供应跟上了项目施工的步伐。
“粮草”刚筹备好,运输的难题又凸显了出来。例如预制小箱梁运输,一辆40米长的运输车“大象漫步”般地行进已经困难重重,在进入居民区西侧道路联杨路后,私家车辆又陡然增多,这对于本身就无法实现全封闭作业的施工环境而言更是雪上加霜。项目生产经理吴平为此愁眉不展,半夜睡不着的他在现场踱步时发现,主要服务居民出行的联杨路在晚间几乎没有车辆,“白天车多,无法正常施工,那我们就晚上赶工。”传统工艺夜间施工会产生巨大噪音,影响居民休息,但是预制拼装工艺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,吴平立马行动起来,通宵编制了夜间施工组织方案,在多次与交通部门协商后终于通过,“大块积木”得以一块块儿地运到高架下。
白天预制加工,晚上屏声突进,项目部在这条全预制路上见招拆招。终于,在当地居民眼中,高架公路就如“魔术”般平地而起。
“我们做工程,不仅要安全,要质量,也要‘低调’。”看着这座默默拼装起来的高架路,顾君颇为自豪。在他眼中,文明施工就是要做得这样“悄无声息”。
供稿:刘梦晔